首页 美食 正文

文化中国行|一座姑苏城 半部江南诗

就是货币流动性非常高,货币一直在追逐高利润的资产,钱往哪儿走?一定是往收益高的地方走。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以下是我就所见书法展览所感的记录,同时也批评当下书法江湖所共患之疾病。

文化中国行|一座姑苏城 半部江南诗

当然,更高、更远、更强的境界则是技进乎道。这里没有说引起共鸣的作品,而说元素,就已经很痛心了。大家已病入膏肓,无需一一写诊断报告,集中起来,一并总结:1。做一个当代大学生,深度继承,广泛涉猎,创造价值。这几年看毕业展览多了,中毒已深,非得借批评排排毒不可。

笔墨当随时代,真正的艺术是反映社会现实,是有价值的,是能够唤醒人们心中的某种感知的。表达书写者的主体意识。按人均计算,欧洲的双年展密度最高。

显然,无论是创立还是运作双年展,都是一项大工程。但如果以目前的趋势来看,未来几年,非洲大陆上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双年展。在欧洲,双年展数量最多的国家是英国(16个),其次是德国(15个)、法国(8个)、意大利(7个)、波兰(6个)、挪威(6个)、罗马尼亚(5个),荷兰、瑞典、芬兰和希腊各4个。双年展在亚洲的崛起,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其中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将自己的文化优势传播给世界的必要性。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艺术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也被看作是双年展在欧洲乃至全世界都迅速发展的催化剂。欧洲地区占据了全球双年展最大份额,从2000年到2009年间,欧洲地区新诞生的双年展达到57个。

文化中国行|一座姑苏城 半部江南诗

最近几十年,亚洲、南美和非洲的双年展增速是最快的。三、双年展的创立机构:亚洲多为政府出资,美国完全相反这份报告还研究了不同国家创立双年展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的关键角色和机构,包括艺术家、策展人、私人基金会、博物馆、政府、旅游协会以及院校等。几乎在所有地区,双年展都离不开政府的帮助,而且艺术家和策展人的参与比例也是惊人的高。从百分比的分布来看,欧洲、亚洲和澳洲在核心城市举办双年展的情况居多,而北美洲则更倾向于二线城市和边缘地区,这种趋势在南美洲地区更加明显。

非洲和澳洲的视觉艺术双年展份额占据一半。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双年展都不止一个创立主体,很多新兴双年展大概都有四个不同的合作方。在一战前,共有7个国家馆相继落成,形成威双主题馆和国家馆的架构。1980年代末,双年展繁荣期在欧洲开始,而亚洲及其他地区则是晚了几年。

2010年以后,欧洲和亚洲都各自新兴了32个艺术双年展。同月,学术期刊《On Curating》发表了一份关于全球双年展现状的报告,希望可以在很多重复展览的数量不断增加的时代,针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基本假设和因素做出一些数据研究,同时创建出一份具有数据图表的文件,帮助该领域的从业者和学者做出更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文化中国行|一座姑苏城 半部江南诗

北美洲地区的双年展几乎没有政府机构参与创立,这一点从美国的双年展状态中就能够看出来:美国总共43个双年展没有一个是由政府出资的。截至2018年4月,双年展在南美洲的数量增长情况1950年代初,圣保罗双年展的诞生开启了双年展在过去几十年里在南美洲稳步增长的步伐,明显的增长期是从2000年代中期开始。

但是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例如,在欧洲,只由一方机构创立的双年展,政府和私人基金会两类比例几乎一样,其次是艺术家发起的双年展。亚洲方面,中国大陆目前主要有13个艺术双年展,韩国和日本各12个。在全球316个当代艺术的双年展中,研究人员发现绝大部分在欧洲(136个),其次是亚洲(83个),之后依次是北美洲(66个)、南美洲(19个)、非洲(17个)、澳洲(10个),南极洲还有1个。报告调研了每个双年展的侧重学科并加以分析,比如,威尼斯双年展和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就被区分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维度和关注点的展会。当然,这种以核心还是边缘为维度的方法还是有些大胆的,毕竟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着差异性。这种持续的流行度足以说明了这种展览形式具有持久的吸引力,而欧洲艺术双年展的高密度可能不仅仅与这种展会形式的受欢迎度有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与资金和其他资源有关,需要定期举办这种大型且昂贵的展览。

北美洲地区的视觉艺术双年展最多,其次是亚洲和南美洲。尽管双年展之间的差异很大,但对双年展进行比较,仍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4年后,德国卡塞尔文献展成立,构建世界三大艺术展格局。Flores在一份尚未公开的访谈中提到的那样,每个人都有权享受他们的现代性。

然而,这些类型的表象应该仅仅是对特定时间和背景的刻板印象,在逻辑上,并不总适用于所有地区。截至2018年4月,双年展在北美洲的数量增长情况北美洲地区的双年展增殖是从1990年代之后开始的,而且是稳步增长,到目前为止大概有70个双年展类型的艺术展会。

下面我们对比2000-2009年和2010年至今这两个时间段的新双年展情况:进入千禧年以后,亚洲的双年展数量从18个激增到了83个全球艺术双年展增长趋势欧洲区艺术双年展增长趋势亚洲区艺术双年展增长趋势北美区艺术双年展增长趋势南美区艺术双年展增长趋势非洲区艺术双年展增长趋势澳洲地区艺术双年展增长趋势二、举办地的选择:中国以一线城市为主,日韩则是农村包围城市报告从地缘政治和经济层面两个维度对双年展举办地进行了分析,数据显示,有104个双年展是在国家首都或者主要城市举办(例如,伊斯坦布尔不是首都,但却在土耳其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113个双年展在所谓的二线城市举办(不如首都城市的规模,但却是这个国家正在发展的城市),只有98个双年展是在边缘地区举办。后者是在斯图加特和苏黎世的设计师、讲师、电影制作人,曾获得策展专业的哲学博士学位。33个双年展直接由政府(或相关旅游部门)创立。报告的其中一位作者正是上面提到的氏维塔·阿什温·帕特尔。

截至2018年4月,双年展在亚洲的数量增长情况如上图数据,双年展在亚洲的增长主要是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的,特别是在千禧年中期尤为明显。因为美国通过减税的形式鼓励私人捐资,这种融资模式成为主要方式。

首届威双成立于1895年,当时已覆盖16个国家、285位艺术家的500余件作品,最终成功出售186件作品,贡献当时36万里拉,观展人数超过22万人次。据相关资料记载,威尼斯双年展是为庆祝意大利国王翁贝托一世与王后玛格丽塔的银婚而创立的。

这其中不仅仅涉及到了文化、历史语境,还牵连了特定的社会特征和经济属性,需要将其活动和产出与全球受众进行联系。对此,担任今年第33届圣保罗双年展主策展人的加布里埃尔·佩雷斯-巴雷罗(Gabriel Pérez-Barreiro)也认为,当前双年展的数量已经超额,双年展应当缩小规模,重新思考双年展的意义,并将重心转回到艺术家和艺术体验上来

而在欧洲,可能意味着对艺术教育及其后续的生产有一个更概念化的观点。当然,这一总数可能只是不完全统计的结果,毕竟报告编撰的时间是在今年四、五月份,这期间也可能有被遗漏掉的双年展或者新诞生的双年展存在。本文编译自《On Curating》2018年6月发表的报告Draft: Global Biennial Survey 2018其中一个章节,作者为Shwetal A。从百分比的分布来看,欧洲、亚洲和澳洲在核心城市举办双年展的情况居多,而北美洲则更倾向于二线城市和边缘地区,这种趋势在南美洲地区更加明显。

这份报告中采用的维度包括:视觉艺术、建筑、设计、摄影、电影、行为、杂项(discursive)、雕塑以及其他(在公共空间、数字媒体、学术驱动型的项目等中的艺术)。跟韩国一样,日本的双年展主要集中在边缘城市,首都东京甚至没有双年展,另有5个双年展在二线城市,7个在偏远地区,最有名的就是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

双年展在各大洲的分布。另外,有16个双年展找不到相关信息。

(图17:全球艺术双年展学科占比)(图18:各地域艺术双年展的学科占比,左上欧洲、右上亚洲、左中北美、右中南美、左下非洲、右下澳洲)正如专家Patrick D。很多亚洲国家正在经历着经济发展,双年展或许与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增长的文化自信有着密切关系。

打赏
发布评论

  • 获取随机昵称